查經筆記(二):信得太虛

ShUNwInGmA
9 min readFeb 4, 2018

--

提及聖經故事,要數最有名氣的,「出埃及記」肯定榜上有名。由此上下延伸,我們或許還會記得這個故事遙遙呼應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,又下開四十年的曠野飄流。由離開埃及、領受律法、到窺探迦南,按道理下一刻應是故事的高潮:攻打迦南、進入應許地。偏偏在這裡讀者遇到一個反高潮,沒有大戰一場,更沒有進入迦南,最後以飄流的開始告一段落。要理解十二探子這段經文,我們必先追溯它出現的背景,而這又無可避免連繫到創世記故事 — —

在亞伯拉罕之前,上帝以洪水滅出、揀選挪亞一家,而再之前就是始祖犯罪和伊甸園的故事。如果按這個故事脈絡,上帝就是不斷應付罪惡的問題,他要在地上建立一個國度,並且要使它慢慢延伸,以展現另一種文化、生活方式、價值觀。(詳細可以參考〈從創世到巴別〉)換言之,「出埃及」以至「入迦南」的故事延續了創世記的救世故事,揀選亦不只為了賜福,而是帶有目標。

帶著這個理解,我們再看民數記十三、十四章。由於經文太長,不錄於此,只約略點列出情節:
1.耶和華曉諭摩西派人去打探迦南。
2.探子匯報:迦南地美、出產多。
3.探子意見分歧:迦勒主張攻擊(要留意此時約書亞沒有發言)、其他人則反對,理由是當地民族強大。
4.經過一夜,民眾向摩西、亞倫抱怨,表示情願死在埃及,打算另立首領回去。
5.約書亞及迦勒撕裂衣服阻止,指民眾不可背叛上帝。民眾想打死二人,忽然上帝的榮光就顯現。
6.耶和華對摩西說要擊殺百姓,由摩西後裔成為大國。
7.摩西為民眾求情,而耶和華亦赦免百姓。
8.宣告百姓要在曠野流離四十年,二十歲以外男丁都要死。
9.民眾又想要去攻打迦南地,結果失敗告終。

經文解讀
如果細看其他經卷(申命記一22),我們會發現窺探迦南地最初並非上帝的主意,而是百姓的主意。那何者才是正確記述?如果結合來看,情況可能是摩西帶領百姓進攻言南,而百姓就認為要先打發人去查探,而摩西求問耶和華後亦得准許。

十二支派的探子名單看似是冗長沉悶的記錄,但如果我們明白古代文化,對於名字與人生的關連時,之後的解讀就顯得十分有趣。因此,人名的意義記錄如下:
沙母亞 = 有盛名的
沙法 = 審判的,或他已判定
迦勒 = 狗
以迦 = 祂救贖
何西阿/約書亞 = 拯救
帕提 = 我的拯救
迦疊 = 上帝是我的財富
迦底 = 我的財富
亞米利 = 神是我的親屬
西帖 = 隱藏
拿比 = 隱藏
臼利 = 上帝的尊貴

從名字的含義,我們可以發現最特別的一個是迦勒,當其他人都是與上帝幫助和拯救連上關係時,他的名字竟然是狗(有指因為他的身分是受了割禮的歸化以色列人)。有些探子的名字與上帝有關,但正正就是他們不聽上帝命令,這可能是聖經作者的一種諷刺手法(也告訴我們,與其苦心為孩子改「屬靈」的名字,不如讓他好好踐行信仰)。

至於希伯倫,其實就是亞伯拉罕所葬之地,而聖經記載亦指出那裡早已建造,而且長久有人居住。大概指出該處城邑已有規模,不是一處可以被輕易攻下的地方。

關於十二探子的匯集,只有迦勒主張進攻,而約書亞並未發言。這可能與我們一貫認知不同,其中反映的可能是迦勒年紀較大、地位比較尊貴,所以由他發言。

到了十四章,第一節的「那夜百姓都哭號」很重要,證明民眾聽信了十位探子的話,認為開戰的話必死無疑,而之後的言行也並非出於衝動。經過整夜時間,百姓最終打算不去攻打迦南,而是另立首領返回埃及。

第8節的「耶和華若喜悅我們」,似乎迦勒並不肯定上帝是否喜悅百姓。這是翻譯之誤,「若喜悅」可以譯為「既然」,即「上帝既然喜悅我們,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。」類似錯誤還發生在第10節。民眾要「打死他們二人」,驟看之下,讀者或會懷疑要打死誰,因為當時持反對意見的有四人。其實「二人」疑是和合本添加,原文應只有「他們」。

耶和華的榮光在會幕顯現之後,摩西可能暫時離開民眾,到會幕裡與上帝對話。耶和華本應殺光以色列人,扶立摩西,而這亦引出著名的求情經文。13–16節的特點是關於耶和華的名聲,已有很多人說過,不贅。真正值我們細味的經文,是17–18節:

「耶和華不輕易發怒,並有豐盛的慈愛,赦免罪孽和過犯,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,必追討他的罪,自父及子,直到三四代。」

我們或者以為摩西在敘述耶和華的性情,這固然不錯,而更重要的是關於「三四代」。當時家庭可以三至四代同堂,如果說一個人約有一百歲壽命(按聖經描述,有這壽數的大不乏人),後代延展大概顯示如下:

100歲(第一代)、80歲(第二代)、60歲(第三代)、40歲(第四代)、20歲(第五代)

如果說只追討三四代,即最年少的一代不被追究,而二十歲以下亦是「不以無罪為有罪」這句話中,無罪的那些人(可能因為未成年)。

至於上帝宣判的懲罰亦很有趣,尤其與民眾在本章最初的話形成對照。民眾的話有兩個重點:
1.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,或是死在這曠野。
2.我們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擄掠。

而上帝的宣告是:
1.民眾必死在曠野。
2.婦人孩子必被領進迦南。

我們可以想像用廣東話演繹上帝的想法,大概就是:「你地話想死係曠野丫嘛?好,我就要你地死係曠野。你地話D女人細路會被人擄掠丫嘛,我就要佢地平平安安入去迦南﹗」結論是,上帝是一位「鬥氣」的上帝。

33及34兩節,再次有翻譯上的失誤。33節的「淫行」並非錯譯,但較易令讀者誤會,所以在新譯本譯作「背信」。而34節的「疏遠了」可以譯作「我與你們敵對」 — — 回應百姓認為上帝想要使他們「倒在刀下」。我們可以再次用廣東話演繹上帝的想法,大概就是:「你地話我想害你地、想你地死丫嘛,好,我就比你地睇下我害你地個時係點﹗」結論是,上帝真是一位「鬥氣」的上帝。

其實,上帝的宣告並非單為「鬥氣」,背後是針對以色列人對他的認知:認為上帝要加害他們,又無力保護婦人孩子。反過來說,上帝的宣告就是證明:他有能力保護婦人孩子,顯示如果他要敵對以色列人時,百姓會有甚麼遭遇。這思考對我們亦有意義,今天我們到底認識一位怎樣的上帝,正確嗎,全面嗎?這同樣會影響我們如何踐行信仰。以色列人就是認為上帝無力保護他們,如果與迦南人開戰必然死路一條,於是演變成叛逆。因此,與其說以色列人沒有信心,毋寧說他們沒有正確認識上帝。

這段故事最後以民眾進攻迦南失敗作結。讀過兩章經文,我們或者會有不少問題,諸如,為何上帝要准許人去窺探迦南地?百姓想返回埃及有甚麼問題?為甚麼摩西求情有效,但是百姓想進取迦南時又不獲上帝幫助?以下嘗試解答。

關於窺探
如果按上面申命記的敘述,窺探迦南的主意由百姓提出;這亦是合理的推測。因為換作上帝的視野,迦南地其實沒有甚麼好看,反正以色列人一定可以攻下。可是對於百姓來說,窺探迦南一方面有戰略上的意義,但同時可能滿足一個心理需要:到底能否勝利。他們窺探的結果是不單認為自己會戰敗,更加延伸成對上帝的懷疑,而且不是懷疑能力,是質疑動機。

這裡隱隱然回應了上帝的不滿:「這些人雖看見我的榮耀和我在埃及與曠野所行的神蹟,仍然試探我這十次,不聽從我的話。」(民數記十四22)民眾不單對上帝的能力沒有信心,更加認為上帝要陷害他們。可見神蹟不能令人信靠上帝。我們可以思考:神蹟的重點,不在乎個人的經歷了甚麼,而是經歷過後認識了一位怎樣的上帝。

想返埃及有甚麼問題
如果按文章開始時的說法:揀選不只為了賜福,而是帶有目標,那麼以色列民進入迦南就不只是他們得福與否的問題,而是牽涉上帝救世計劃的進展。從過去的模式,讀者可以見到,當上帝揀選的人達不到要求時就會另立他人,只是今次摩西替人民求情成功,所以並沒有推倒重來。

這提醒我們反思自己的信仰:基督徒的身分帶著使命,今天我們有否忘記這個使命,還是只顧自己生活是否順利、心靈是否安穩、選擇哪份工作、要到哪裡享樂?一日之中,我們有幾多時間為信仰所賦予的使命奔走?

摩西求情成功,民眾攻山失敗,兩者分別是甚麼
兩者最大的分別,可能是民眾由始至終都沒有表現出對上帝的忠誠。百姓縱使經驗過很多神蹟,仍然因為看到迦南人之後質疑上帝,而且是質疑上帝良善與否,說到底就是「怕死」。即使後來改變想法去進攻,原因亦不是出於忠誠,而可能是怕死在曠野。

很多人都會鑽研摩西的求情,然後論說該如何祈禱。這並不是錯,但我認為沒有抓住重心,摩西真正展現的不是他有小聰明 — — 懂得如何祈禱,最終令上帝改變心意 — — 而是他對上帝的忠心。摩西真的要為年紀最少的一代人求情,上帝會不知道嗎?

那麼,上帝的旨意可以改變嗎?
揀選以色列民進入迦南地、原本要另立摩西,又要擊殺所有以色列人,結果最後又改變。上帝的旨意到底可否用祈禱扭轉之類的問題,很容易帶我們跌入預定論的討論。但是,經文的重點並不似是要討論這個,而是在於叛逆與忠信之間。

當然,我們還可以追問到底上帝的旨意會否改變。而從經文反映,上帝的心意(在地上建立屬神的國度)這點不會改變;我們是否忠於使命,就決定自己能否進入這國度。這個選擇並不只是昔日以色列人的處境,我們今天亦然,耶穌說:「不是每一個對我說『主啊,主啊』的人,都能進天國;只有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,才能進去。」(馬太福音七21)

小結
過去閱讀這段經文,我們很容易會總結一句:百姓無信心。這固然不錯。不過問題是,「信心」的內容到底是甚麼,我們有否想過?

以色列人面臨的抉擇,對他們來說涉及生死,生活於城市裡我們難以感受。不過經文所顯示,上帝對人的要求是忠心,而且可能是奉獻生命的程度。我們做得到嗎?信心絕不單指強烈認為一些事情將會發生的想念,還應包含我們對上帝忠誠。

即使以色列人最後相信上帝的宣告 — — 他們將要死在曠野,亦有真實行動攻打迦南,在上帝眼中似乎仍不足夠,因為其中缺乏對上帝的忠誠,也缺乏對上帝拯救計劃的認知。忠誠,對於我們來說,亦是個值得反思的課題。

--

--

ShUNwInGmA
ShUNwInGmA

Written by ShUNwInGmA

香港人,80後,中文系畢業生,火苗文學工作室成員,喜歡文字多於影像。基督徒,私心希望更多信徒喜歡閱讀。

No responses yet